魏征,字玄成,唐太宗的“铜镜”,着名刚直谏臣。
他祖父魏彦官至北魏光州刺史;其父魏长贤原为北齐着作郎,因讥刺时政出为上党屯留令,在魏征十几岁就去世了。魏征少孤寒,又自诩志大才高不事生产,便落魄得当了道士。
论“成分”,魏征的出身是标准的寒门士子。
寒门也有传家的“经书”,魏征家族是以治史传家,杰出之辈皆有修史的志向。如比魏征大几十岁的族叔魏收就是着名史学家,着有《魏书》,哪怕被当世人指为“秽史”也不妥协。
魏长贤的志向是修《晋书》。原本他已经快达成志向,却因讥讽时政被外贬与梦想抆肩而过,于是郁郁早逝。
“魏征虽然没能主编《晋书》,但主编了《隋书》,也算达成了父亲的遗愿了。”李玄霸为乌镝顺着毛,对自己提前遇见魏征唏嘘不已。
他观看魏征的诗文册时,将魏征的生平细细捋了一遍,发现魏征此时在齐鲁晃悠的踪迹,其实在史书中也有痕迹。
魏征前半生一直郁郁不得志,见天下大乱,属意纵横之说,一直在寻找投靠的势力。
史书中第一次记载魏征的“官职”,是于大业十三年,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。
武阳郡与济北郡比邻,泰山就在济北郡中。
魏征籍贯是巨鹿郡,第一次做官却在武阳郡。
平常他这样的寒门士子没有机会为官,但在平定民乱的时候,各级官员都会招一些寒门幕僚。
显然,魏征最先是前往了农民起义军最多的齐鲁,寻找为官的机会。
没想到现在才大业七年,农民起义军刚揭竿起义的时候,魏征就已经在齐鲁四处晃荡。
李玄霸算了算魏征的岁数,魏征现在已经三十一岁。
三十一岁还贫寒潦倒一事无成,怪不得魏征会冒险来齐鲁。
想到魏征在齐鲁四处碰了六年壁,才得到武阳郡丞元宝藏的任用,李玄霸有些佩服魏征的坚韧了。
若换作寻常人,心态早就崩了。魏征是真的坚信自己很有才华,才怎么磋磨也不妥协。
“说起魏征‘克主’,只是我在打压他,让还心高气傲的他别因为二哥年少就乱跑。”李玄霸轻笑,“其实他随李密归唐时已经是大唐的官吏,在窦建德麾下为官只是因为兵败被俘虏,所以算不上认窦建德为主。他只是比较倒霉和李建成绑在了一起。”
但能被太子厚待重用,当时谁会说他倒霉?
就像是魏征推举侯君集和杜正伦有宰相之才的时候,谁又能想到这两人会卷入李承干叛乱?
魏征就只是单纯很倒霉而已。
不过他遇到了唐太宗李世民,霉运都变成幸运了。李世民再生气也就是把他的功德碑推倒,不和他当亲家了,后来还默默地把功德碑重新立了起来。
若换作寻常皇帝,他举荐的人涉及谋反,那就是坐罪祸及家人。
“没想到啊没想到。”李玄霸双手笑搓乌镝鸟头,“你和寒钩危险了!”
乌镝:“啾啾啾?”它只听懂了最后一句。什么情况?为什么危险?
李玄霸大笑。
……
一段李玄霸没想到的小插曲后,当夜,里正前来拜访李玄霸,恭敬地说“知世郎来访”。
李玄霸被迫半夜爬起来,灌了两杯蜜水,才把低血压低血糖提起来。
他打着哈欠道:“终于来了?”
里正伏地道:“知世郎听闻李三郎君对贫寒道人尚能礼遇,才相信李三郎君真心想与他见面。”
李玄霸对已经刮了胡子、换下道袍的魏征笑道:“看来我还是托了你的福了。你敢旁听吗?”
魏征谦恭道:“三郎君,我克三郎君和二郎君之外的主,只能待在三郎君和二郎君麾下。我什么都敢听。”
李玄霸失笑:“你胆子确实大。那就好好听,把今日之事告诉我二哥。我懒得自己说。”
也对,这位以后的刚直谏臣可是会上瓦岗寨的“反贼”。
魏征道:“是。”
他心里十分激动。夜会民贼,这是会满门抄斩的事。他才刚来郎君麾下,郎君居然如此信任他?!
陈铁牛挠头。罢了,郎君总是对的,听郎君的。
他决定盯紧魏征。如果魏征敢逃跑告密,就一刀剁了魏征的头。
李玄霸带着今天刚收的幕僚去见王薄,王薄和里正也吓了一跳,不由对李玄霸更加佩服。
里正在露天亭子中烧起一堆篝火。
李玄霸披着大氅走到亭子中的时候,一个穿着斗篷的中年人已经在篝火旁喝酒。
“‘义薄云天’李二郎,‘德重恩弘’李三郎,在下王薄,久仰。”中年人取下斗篷,对李玄霸拱手。
李玄霸满头问号。这是在拍《隋唐演义》吗?怎么还给自己和二哥上诨号了?
未来史学家魏征眼眸一闪,将这两个“诨号”记在心底。
“不知道我和二哥什么时候有如此响亮的诨号,还是第一次听到。”李玄霸伸手做出请坐的姿态,好像这里是他的主场似的,“知世郎孤身赴会,真是好胆色。”
王薄苦笑:“孤身赴会的难道不是李三郎君吗?”
李玄霸坐在亭中已经被篝火烤热的石墩上,松了松大氅的领口:“这大隋还是陛下的大隋,我身为陛下的虎牙郎将,去哪里都不算孤身。”